来源:火狐网站首页 发表日期:2025-09-05 04:42:02 浏览次数:1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能否顺应文明的发展潮流,更好繁荣城市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上海市牢记习“注重传承城市文脉”的殷切嘱托,以推动城市文脉赓续鼎新为依托,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持续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过往,是城市文化的根脉所在。上海市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资源,全市共有15个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公布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44片、风貌保护街坊254个星罗棋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犹如城市的“精神坐标”,交织成城市的文化肌理,孕育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上海市把保护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坚决贯彻“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全面加强整体保护、系统性保护。保护体系上,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架构。对全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区、分级,构建起“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三级规划管理体系,明确管控措施、保护底线和后续保护利用管理要求。保护办法上,遵循“不改变原状”和“最小干预”相结合的根本原则。编制《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分类保护导则》等技术标准,明确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全过程管理要求。同时,开展示范项目推介,加强传统施工工艺的研究传承。传承发展上,探索“以用促保”和“保用结合”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坚持保护第一的同时,导入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创意、艺术展示等业态功能,打造“建筑可阅读”等品牌,推动文物建筑、历史街区重塑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
城市文化空间是人们精神的栖息之所,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承载。“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持续完善东西“一轴”(城市文化中轴)、南北“一带”(黄浦江文化创新带)、苏州河沿岸地区文化空间布局,不断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238家公共图书馆、19家文化馆、165家博物馆、99家美术馆、22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608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构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3440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00余家实体书店等深入城市“毛细血管”,让人们时时处处感受浓厚文化氛围。
上海市在深入推动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建设中,坚持以规划立法为引领,出台《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等,全面强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政策法治保障。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探索馆外服务点、延伸服务点、流动服务点建设,实施“市民艺术夜校”等创新项目,不断的提高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效能。坚持以基层基础为重点,加强文旅商体展联动,引导新型演艺、美术空间植根商圈景区,推动开放型园区和特色园区建设,努力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植入更多文化元素,编实织密“家门口的文化客厅网络”。
海派文化是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随着对外开放、工商业繁荣和移民不断涌入而丰富发展。习为上海概括提炼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深深镌刻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年轮之中,孕育出海派文化独有的精神气韵。多年来,上海市依托丰厚的海派文化资源,持续锻造精品力作,一批优质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营造出城市文化蒸蒸日上的浓厚氛围。
上海市深入实施海派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梳理、时代化表达呈现。统筹传承和创新。推出海派绘画、海派书法等展览展陈,打造新天地、田子坊、今潮8弄等展现石库门风貌的文化街区。同时,融入当代时尚元素,探索经典IP的时代性表达、民间传统文化的年轻态叙事、艺术科技的融合性尝试。统筹本土和世界。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柏林爱乐在上海”特别项目等引发观演热潮。同时,支持各类文化主体广泛开展国际巡演上海芭蕾舞团携经典版《天鹅湖》赴荷兰巡演,吸引众多观众一饱眼福;舞剧《朱鹮》自2014年首演以来四赴日本,向海外观众生动呈现海派文化魅力。统筹引才和育才。发挥政策引才作用,率先开展社会文艺工作者艺术系列中级职称评审;推动文化人才之家建设,积极为青年文化人才提供保障性住房。厚植教学育才之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分别与国家大剧院签署青年人才培育合作协议,力争使上海成为文化人的集聚之所、成长之地。